![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2aaa22_fc95200223424439bb14902d54f91fee~mv2.png/v1/fill/w_980,h_497,al_c,q_90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uto/2aaa22_fc95200223424439bb14902d54f91fee~mv2.png)
【乳房疼痛/症狀/成因/治療方法】乳房疼痛是許多女性常見的問題,很多人擔心是否可能與乳癌有關。然而,乳房腫痛未必就代表有嚴重疾病,了解疼痛的不同類型、成因和風險因素,對於正確認識並及早處理乳房不適至關重要。外科專科醫生江慧中接受《日日健康》醫聊室訪問時指出,乳房疼痛可分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兩類,每種情況的成因、症狀及處理方法皆有不同。
1.乳房經常疼痛正常嗎?
江醫生指出,乳房疼痛其實是非常普遍的現象,亦是乳腺外科門診最常見的病徵,而女性在經期前後容易出現乳腺腫痛。大致可以分為兩類:
週期性疼痛:通常伴隨月經周期,經期前一星期開始出現,並在月經開始的頭一至兩天減輕。這類疼痛通常與體內激素波動有關,並不代表嚴重疾病。
非週期性疼痛:無關經期,隨時可能發生,並且有時與其他因素如乳腺增生等有關。非週期性疼痛可能較為困擾,建議女性留意是否伴隨其他異常徵狀。
2.乳房疼痛通常有何成因?可能潛在嚴重疾病?
乳房疼痛有很多原因,常見的有以下幾個:
週期性疼痛:多與月經周期相關,主要由體內雌激素波動引起。
乳腺增生:乳腺增生是最常見的非週期性疼痛原因,分為囊性及纖維瘤兩種類型,需進行檢查以確定。
更年期變化:隨著荷爾蒙變化,女性在更年期後也容易出現非週期性疼痛。
乳腺炎:乳腺炎通常伴隨紅、腫、熱、痛等症狀,若出現此情況,應及早求診。
3.迷思:乳房疼痛會否是乳癌?
江醫生指出乳房腫痛並不等於乳癌,但也需通過臨床檢查確認。檢查流程分為三步:
病史詢問及臨床觸診:了解病人家族病史,檢查是否有硬塊、異常分泌物等症狀。
影像檢查:如3D乳房造影、乳房超聲波等,視乎年齡、病徵及乳癌風險因素進行。
乳房組織檢查:若影像檢查有異常,則會進一步抽取乳房組織進行化驗,確定問題。
4.乳房疼痛有哪些風險因素?
乳房疼痛的風險因素包括以下幾項:
年齡因素:年齡增長的女性,特別是收經前後,更容易出現乳房疼痛。
內衣穿著:過緊或有鋼圈的內衣可能會引起不適,應選擇合適尺寸及舒適的胸圍。
飲食習慣:過量攝取咖啡因(如咖啡、濃茶、奶茶等)會加劇乳房疼痛。
生活習慣及情緒波動:壓力、焦慮等情緒因素也會加重疼痛感。
5.乳房疼痛在哪幾種情況下應求診?
若出現以下情況,應及早求診進行詳細檢查:
乳房出現硬塊或異常分泌物。
乳房發紅、腫脹、熱痛等,伴隨發燒等全身症狀。
乳房皮膚變化,如皺縮、凹陷等異常情況。
6.有哪些簡單的自我檢查乳房方法?
儘管自我檢查並未能顯著降低乳癌死亡率,但定期進行檢查仍能早期發現乳房異常。檢查方法如下:
每月月經結束後第一天進行檢查。
站在鏡子前,雙手叉腰,仔細觀察乳房及乳頭是否有異常變化,如乳頭分泌物、凹陷等。
躺平後,右手檢查左乳,從鎖骨至上腹、腋下至乳溝範圍輕輕按壓,查看有無硬塊,並擠壓乳頭查看是否有分泌物。另一側同樣操作。
7.可否分享一個有關乳癌的病例?
江醫生分享一個40歲女性的病例,該病人在例行身體檢查時發現乳房異常,3D乳房造影顯示乳房有陰影,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乳房原位癌。該病人並未有乳房腫痛或硬塊等明顯徵狀,但由於及早發現並接受手術治療,目前已完全康復。
江醫生表示,希望藉此案例帶出初期乳房原位癌,並不一定有任何能察覺之病徵,反而大多是透過進行例行身體檢查時無意中發現,亦有部分是因自我檢查時發現硬塊而求診,大部分個案並非因乳房腫痛而發現乳癌。
因此,建議40歲以上女性每兩年進行一次例行檢查,例如3D乳房造影或乳房超聲波,及早發現盡快求醫,亦能大大增加罹患乳癌之存活率。
8.乳房疼痛有哪些治療方法?
乳房腫痛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,改善生活習慣和穿著合適內衣即可達到緩解效果。以下為常見治療方法:
調整飲食:減少咖啡因攝入,避免高脂肪食物。因有研究指出咖啡為興奮劑,會刺激乳房引致血管擴張,造成乳房腫痛,脂肪含量過重之食物,都會轉化成雌激素刺激乳房。另外,吸煙亦會影響乳房腫痛。
穿戴合適內衣:選擇舒適的胸圍,避免過緊或有鋼圈的內衣
減壓:緩解情緒波動、減少壓力有助於減輕疼痛
江醫生表示,若疼痛持續不減或出現其他異常徵狀,應及早就醫,確定問題所在。